第95期会讯
第99期会讯
第98期会讯
第97期会讯
第96期会讯
第95期会讯
第94期会讯
第93期会讯
第92期会讯
第91期会讯
第90期会讯
第89期会讯
第88期会讯
第87期会讯
第86期会讯
第85期会讯
第84期会讯
第83期会讯
第82期会讯
第81期会讯
第80期会讯
第79期会讯
第78期会讯
第77期会讯
第76期会讯
第75期会讯
第74期会讯
第73期会讯
第72期会讯
第71期会讯
第70期会讯
第69期会讯
第68期会讯
第67期会讯
第66期会讯
2015年全国食用畜产品加工业运行分析
时间:2016-04-13 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信息网
2015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食用畜产品加工业整体运行趋缓,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呈现回落态势,利润总额增速小幅回升,进出口贸易额下降明显,贸易逆差有所缩小。行业发展“小、散、乱、低”特征明显,优质产品难以优价问题突出。行业亟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以创新为动力,积极引领“新常态”。
一、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行业总体增速放缓,贸易额下降明显。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食用畜产品加工企业4864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179.9亿元,同比增长3.9%,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6.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934.7亿元,同比增长5.9%,比上年同期增速提高2.3个百分点。全国食用畜产品主要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11.3亿美元,同比下降18.0%,增速由正转负。其中,出口金额11.6亿美元,同比下降10.4%;进口金额99.7亿美元,同比下降18.8%。贸易逆差有所缩小,为88.1亿美元,同比下降19.8%。
(二)肉类价格涨跌互现,屠宰和肉类加工业利润增速有所回升。2015年1季度,国内猪肉价格小幅下跌,4月开始价格大幅上升,年末猪肉价格比年初上涨16.8%。全年羊肉价格呈现逐步回落态势,年末羊肉平均价格比年初下降9.1%。牛肉价格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66.5-68.5元/千克。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牲畜屠宰、禽类屠宰、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肉禽罐头加工企业分别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522.4亿元、3314.3亿元、4454.3亿元和26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1.3%、6.6%和4.7%,比上年同期增速分别回落3.2、5.1、3.5和7.4个百分点。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但牲畜屠宰行业、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增速均有提高,同比分别增长6.7%和7.1%,比上年同期增速分别提高14.4和5.4个百分点。
(三)蛋制品营收增速回落,新型蛋制品发展迅速。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蛋品加工企业187家,比2014年、2013年分别增加13家、20家,数量快速增加。上述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99.3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19.8亿元,同比分别13.8%,比上年同期增速分别回落13.0和2.2个百分点。新型深加工蛋制品行业进一步发展,液蛋(蛋清液、蛋黄液、全蛋液)、蛋粉(蛋清粉、蛋黄粉、全蛋粉)、洁蛋等产品发展较为迅速。北京市90%以上的烘焙企业直接使用液蛋作为加工配料;湖北、江苏、山东等地蛋品加工企业的液蛋加工企业规模和收入整体增长幅度在30%以上。此外,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如京沪等地,液蛋开始进入超市,供普通消费者作为烹饪原料使用。
(四)乳制品营收及利润增速明显放缓,进口量额均大幅回落。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638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328.5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总额241.7亿元,同比增长7.7%,比上年同期增速分别回落16.4和18.0个百分点。乳制品产量实现止跌回升,2015年全国乳制品行业累计完成产量2782.5万吨,同比增长4.6%,产量比2014年和2013年同期分别增加131万吨、84.5万吨。受库存高企、国内消费需求下降影响,2015年我国乳制品进口出现了自201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乳制品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分别为161.1万吨和31.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1.1%和50.4%,但从长远看,进口乳制品挤占国内市场的压力仍会长期存在。
(五)蜂蜜产量略有提高,蜂胶类产品市场上升势头较好。2015年,全国蜂蜜价格总体保持平稳,产量在40-50万吨左右,比2014年略有增加。其中,洋槐蜜出现丰产,产量超过去年;油菜蜜和紫云英蜜出现减产,产量比2014年分别下降20%和30%。蜂胶类保健食品销售回暖,全年总体销售比2014年增长15%以上,继续保持上升势头。目前国内获批的蜂胶类保健食品有400多个,在市场上生产销售的有200个左右。企业之间的销售量仍保持较大差距,优势企业的销售量继续增长。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行业“小、散、乱、低”特征明显。目前,我国畜禽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超过4万家,其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仅占10%左右。相当部分小微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尚未脱离作坊式生产,仍处于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发展水平较低。这种小而散的市场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大中型企业先进屠宰设备利用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市场监管的难度,导致注水肉、病死肉和走私肉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发展与竞争。此外,由于我国肉类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制定落后,市场上优质产品难以实现优价,甚至出现注水肉、病死肉和走私劣质肉等冒充优质肉在市场上销售,反而将优质肉挤出市场的现象。
二是禽类加工行业生产效益持续低迷。近年来,受禽流感疫情和“速生鸡”、“激素鸡”等宣传误区影响,我国禽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禽肉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禽类屠宰企业的产品库存不断增加。同时,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高企和环保约束加大使禽类养殖和加工成本不断攀升,禽类产业遭受了消费萎靡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种禽企业、养殖场户、加工企业、产品市场等多个产业环节均陷入困境。统计数据显示,禽类屠宰行业的利润增速从2012年的21.7%下降到2014年的-2.3%。2015年,禽类屠宰业的利润总额却仍同比下降2.3%,生产效益持续低迷。
三是国内乳粉生产受进口冲击的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影响,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奶粉的质量缺乏信心,纷纷选择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等渠道购买国外品牌奶粉。同时,由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乳品生产大国养殖成本低,奶粉价格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国外奶粉大量涌入中国。2015年,全国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17.6万吨,同比增长45.0%;进口金额24.7亿美元,同比增长59.6%。配方乳粉进口的快速增长对国内奶粉生产企业冲击很大,加工企业逐步减少了对国内牛奶的收购,特别是针对一些大型牧场采取了限量收购措施,对国内奶牛养殖业造成较大冲击。
四是消费者存在食用畜产品消费误区。长期以来,国内消费者广泛存在着“国外进口产品要好于国内”的认识误区。实际上,许多进口食用畜产品的品质要远低于国内食用畜产品品质。如在猪肉屠宰加工行业,被视为新型瘦肉精的莱克多巴胺添加剂在美国等国允许少量使用,而在中国被禁止使用;在蜂产品方面,许多号称来自国外的产品其原产地是在中国,一些原产地在国外的蜂蜜也存在抽检不合格情况。由于缺乏严格的进口原产地标识,以及公共宣传不到位,国内消费者往往对此缺乏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食用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和消费。
三、对策建议
2015年,我国食用畜产品加工业历经考验,热点问题频发。在“新常态”仍将继续主导国内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加快推动食用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同时要注重需求侧的引导与培育。鼓励创新,激发要素活力,是保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要义。
第一,推动行业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食用畜产品加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经营业绩良好的龙头企业遵循资源配置和市场规律,实施兼并重组;在流动资金、债务核定、职工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制定扶持现代肉类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流通一体化,重点建立养殖与屠宰的利益联结机制,从源头保障肉类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第二,推进相关标准的制修订,研究分等分级标准。对于优质产品难以优价、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一方面,积极推进有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做到有法可依,规避食用畜产品逆淘汰风险;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研究肉类产品分等分级指标,制定行业分等分级标准,客观反映我国肉类产品的综合品质,提高优质产品的竞争力,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第三,统筹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乳业健康发展。面对乳品进口冲击,一方面,乳品行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健全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企业的利益联结,推进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保证奶源安全。注重国内乳品质量安全,确保乳制品供给自给率。另一方面,乳品企业要合理利用国外资源,满足国内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乳品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对食用畜产品的宣传,引导正确消费观念。引导公众理性消费,提振消费者对国内肉、蛋、乳、蜂等畜禽产品的信心,充分宣传畜禽产品的营养知识、消费常识和选购方法,引导消费者理性选购进口肉制品及乳制品,避免盲目“海淘”。加强对国内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优秀品牌的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国内食用畜产品的信心,积极培育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