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期会讯
第99期会讯
第98期会讯
第97期会讯
第96期会讯
第95期会讯
第94期会讯
第93期会讯
第92期会讯
第91期会讯
第90期会讯
第89期会讯
第88期会讯
第87期会讯
第86期会讯
第85期会讯
第84期会讯
第83期会讯
第82期会讯
第81期会讯
第80期会讯
第79期会讯
第78期会讯
第77期会讯
第76期会讯
第75期会讯
第74期会讯
第73期会讯
第72期会讯
第71期会讯
第70期会讯
第69期会讯
第68期会讯
第67期会讯
第66期会讯
加工创新可调整肉类供需失衡
时间:2016-02-01 来源:国际畜牧网
如何走出“猪周期”等轮回怪圈,业内人士纷纷把希望寄托在肉制品加工行业。业界认为,只有提高肉类加工水平,优化产品的市场供应结构,同时兼顾养殖、加工、销售、消费等各环节利益,才能规避这种杂乱无章的突涨突跌,实现一举多赢。
长期以来,“肉贱伤农、肉贵伤民”一直困扰着养殖业,在下跌与上涨之间,各方利益互不相让,结果往往是没有绝对的赢家。而在“大起大落”的迷宫当中,多数从业者难以找到明确的前进方向,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当千军万马冲入肉类加工的大军中,加工行业却迎来了火腿肠消费萎缩、肉类罐头黯然离场等残酷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时代消费理念的转变,更快捷、更智能、更个性、更健康、更安全才能赢得市场。于是,近年来市场上开始涌现出猪肉干、椰果烤香肠、核桃火腿肠等新式肉制品,其外包装还被创意性地印上“私人定制”“热恋”“小清新”等字样,引得老顾客纷纷前往“尝鲜”,同时也“拉拢”了一批新兴消费群体。
近日,在云南省石林县,就出现了一家用猪肉做饺子皮的食品企业。报道称,该公司采用原生态的猪肉做饺子皮,从将精瘦肉打成浆,到加红薯粉手工擀成饺皮,再到用猪后腿肉制成馅,每一道工序坚持纯手工完成,并创造性地将温州口味与滇味相结合,深受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庆等地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据了解,该创意在整个云南省属首创。无疑,用猪肉做饺子皮是肉制品加工业中的一次积极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可以激发更多的从业者创新积极性。
但是,创新不等同搞发明,不能将范畴仅限于前人未开发的肉类制品,而是要放开思路,确保不盲目、不跟风、不刻意,因地制宜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和现有产品的升级改造力度,以及对其面市形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处理等。只要符合国家有关食品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尊重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市场消费习惯,对畜禽产品原料、外形、风味、包装等进行创意处理,而该类制品在市场上又有充分的消费需求,能节本降耗,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产品就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肉类制品的创新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简单的相加相乘,而是要经过市场的反复考验和供需的反复调整。待到一种肉能被加工成百千种食品,并广受市场好评时,自然,十种畜禽就能有千万条销路,“肉贱伤农、肉贵伤民”和“猪周期”的怪象都将因此大幅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