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中反思 拿什么邀约明天
时间:2014-11-14 来源:中国食品科技学会
面对未来3-5年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国家体制的转型,都将政策需求、产业需求、食品安全公众科普需求的目光投向食品科技界。加速科技与企业的对接,“让科技释放威力”,这是产业发展的需求,更是中国食品科学家的使命。
向科技邀约动力
食品工业的转型是对结构的调整、对品质的提升。从消费需求上看,对食品品质的追求将取代对供给量的基本诉求,价格优势竞争将弱化、品质优势竞争将强化。虽然产业平均增速在放缓,但是安全、营养、方便、健康及能满足消费市场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与企业的市场,会不降反升。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杭州食品科学技术年会上表示,中国科技界的威力源自三方面的能量。第一,中国食品科技的威力,在于我们在满足全球最大的食品市场的需求中,焕发出的活力和创造力。别人在走,我们在跑。中国食品工业用30余年的时间,在完成从温饱到小康到安全健康需求的历史性跨越中,中国食品产业在压力下锻筑了自身的能力,在追赶中逐渐形成的理念更新与观念改变,具备了与世界接轨的内生动力。第二,食品工业与科技界巨大的体量及持续30余年的厚积薄发。全国235所食品院校,100余个研究院所和中心,136种食品类刊物、每年10万名食品专业毕业生,为行业积累了大量人才梯队。我国体量巨大的食品工业及教学科研体系,在企业逐渐加大的科研投入中,在政府持续增加的投入中获得滋养。全国食品科技界由此在点面结合中逐渐连成整体优势,在成长中筑就了食品界的高原。第三,我们根植的饮食文化沃土、东方食品的源头,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厚重的饮食文化根基及理念的更新,是我们的优势、能量与威力,但释放能量需要一个重要的裂变过程,一股推动力,这也正是我们欠缺及急需补救的。
向传统邀约价值
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强烈呼唤富有特色的食品出现,呼唤传统产品和有文化认同感的食品的回归。另外,东方食品天生具有的健康、养生的内涵也符合大众的诉求。这使得如何发掘东方食品的特色,开发现代食品成为行业热点。目前,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研究已形成初步积累,急需集成并通过研讨交流和融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级。
向诚信与管理邀约安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们认为,原料问题、微生物污染及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危机,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三块短板。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是弥补短板的重要内容,三者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向青年邀约未来
食品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对青年一辈的培养。据介绍,全国拥有二百多所食品院校,每年有超过10万名的食品专业学生就业,支撑起食品行业的人才储备。一方面食品行业缺少创新型、能力型的年轻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往往因为大学生的好高骛远、难成大器而困惑。在此次年会的研究生论坛上,业内专家、代表与学子在学业与就业、成长与成才的话题上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
在中国食品工业成长和转型中,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科技进步是促使食品工业发展成熟的内生动力,这已成为食品与科技界的共识。
新一轮转型发展更需战略思考
孟素荷理事长在大会上提出,对于中国的食品科技界,需面对并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整体目标仍在飘离。中国食品工业及科研少战略多战术,多纵比少横比;以部门需求为主导,缺乏站在国家立场俯视行业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科技界应尽早以国际视野,凝聚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的科技界共识,为行业发展,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发展的思想之源。其次,科研队伍有高原,少高峰。面对对工业食品的质疑,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我们的食品科研总体上不接地气,科研课题的产生主要源自教授的大脑而非生产一线。第三,自主创新时不我待。食品行业亟需科技界在学科交叉中予以破解多项难题。我们已经走过了以仿制、借鉴为主的学习与跟踪阶段,解决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问题,解决全球食品工业共性技术问题,我们已经逐渐触碰到共同的起跑线,但差距仍在,中华食品承古风、留美味、兴中华、传世界,将只能依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