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会讯
【行业动态】“中国奶业不能沦为第二个大豆产业”专访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
时间:2014-09-02 来源:本站原创
“中国奶业不能沦为第二个大豆产业”
—专访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
信息摘自:中国乳品产业网
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安排》)中,婴幼儿配方乳粉再度被列为专项整治的重点。
在有关部门针对婴幼儿配方奶粉采取了最严的标准、最严的抽检、最严的审核细则之后,如何使“全球最贵”的奶粉价格回归合理范围这一命题,仍需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接受了专访。
姜毓君指出生鲜乳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主要原料之一,其质量安全是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安全的根本前提,因此我们把加强自建自控奶源建设与管理作为对企业的要求,通过加强奶源建设推动企业实现从源头到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2008年之后,我国在奶源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鉴于我国的基础和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奶源建设还是发展中国家水平,规模化牧场比例只占41%,与乳业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管控的角度,分散养殖还是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奶源建设仍应当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放弃了自有奶源的建设,完全依靠进口,那么我国奶业将很可能会沦为第二个大豆产业——不仅彻底丧失作为原料的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的国际定价权,更使我国乳品加工行业陷入被动发展的局面。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保证一个合理的奶源养殖规模,当然也不能不计后果无限制地去发展奶源。这个适度发展的度在哪儿,需要基于耕地面积、养殖效益和生态影响等综合因素考虑。
针对2013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的相关问题,姜毓君也做了详尽的解答。此次《细则》制定,重点提高了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生产设备设施、原辅料把关、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能力、人员素质条件、环境条件控制和自主研发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细则》的一个亮点就是参照药品生产管理规定,全面实施了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要求企业改造生产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其清洁作业区在微生物控制、压差、换气次数等指标上,必须达到药品生产企业清洁作业区D级标准。同时,还增加了对密闭储存、金属检测等方面的设备要求。换言之,就是要求企业按照生产药品的环境来生产奶粉。从标准上看,我国现行婴幼儿配方乳粉标准基本上等同采用了国际食品法典等国际通用的标准。在微生物限量等个别指标上,中国的标准比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更加严格,已经完全与国际接轨。对某些原料的要求也的确前所未有的严格。比如《细则》要求生产0-6个月婴儿配方乳粉所使用的乳清粉、乳清蛋白粉,其灰分要分别小于1.5%和5.5%。由于这个规定比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还要严格,引起了部分企业的不同声音,但是本着用最好的原料生产奶粉的理念,我们在生产许可审查中还是坚持了上述规定。可以说,通过本次《细则》的制定,使我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无论是纵向地跟奶粉的过往质量相比,还是横向的国际比较,中国奶粉确实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4年5月通报了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结果,覆盖22个省份的86家生产企业总共2698批次样品中,未发现不合格样品。国内的几家权威检验机构曾联合对来自23个省份、112家企业的368个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以及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140个品牌的569个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行了比较监测,发现各项质量安全指标也都没有差异。
对于奶粉销售崇洋媚外的问题,姜毓君指出这方面既有消费信心的问题,也有价格的问题。从收集的一些国内外主要品牌奶粉的价格分析,发现许多国外品牌在欧洲的价格大多是9-15欧元一罐,也就是说不到130元人民币,表明其成本不过百元,而这些产品在国内售价却高达两三百元,甚至达到470元。某些国内品牌的高端产品,价格和国外品牌的产品价格不相上下。这些现象说明,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渠道费用偏高。尽管各自的原因有所不同,但是相类似的如进口汽车、品牌服装和手表等,也因为国内价高,所以人们愿意从国外带。我想有关部门应该已经注意到这一情况,希望未来通过多方同心协力,共同解决这个困扰消费者的问题。